揭秘!唐代享有“七绝圣手”美誉的诗人究竟是谁
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唐代诗坛,众多诗人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。其中,有一位诗人凭借七绝诗的卓越成就,被后人尊称为“七绝圣手”,他就是王昌龄。
王昌龄(698—757),字少伯,关于其籍贯有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与京兆长安(今西安)两种说法。他出身贫寒,早年依靠农耕维持生计,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学的热爱。30岁左右,王昌龄进士及第,踏上仕途,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博学宏辞、汜水尉等职,但仕途坎坷,多次因事被贬,曾被贬至岭南,后又任江宁丞、龙标尉等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不幸被刺史闾丘晓杀害。
王昌龄诗才出众,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诗人交往甚密。他的诗作题材广泛,涵盖边塞、闺情宫怨、送别等,而以七绝见长,特别是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,尤为突出。明代王世贞在评论盛唐七绝时,认为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,将其作品列为“神品”。在他留存下来的181首诗作中,七绝就有74首,占盛唐绝句的六分之一。
其边塞诗《出塞》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,以简洁而雄浑的语言,将秦汉以来的边塞战争场景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,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良将的期盼,意境开阔,情感深沉。《从军行七首》同样经典,像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与战士们艰苦卓绝却又坚定无畏的战斗精神。
闺怨诗方面,《闺怨》“闺中***不曾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”,细腻地刻画了闺中***从无忧无虑到因春色触发思念、后悔让丈夫追求功名的心理变化,委婉含蓄,意味深长。
送别诗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借景抒情,既表达了离别的惆怅,又展现了诗人坚守高洁品质的情怀,余韵悠长。
王昌龄的七绝诗绪密而思清,结构严谨,构思精巧,语言精炼且富有表现力,往往在短短二十八字中,营造出深远的意境,传达出丰富的情感。正因如此,他当之无愧地获得“七绝圣手”的赞誉,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其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供后人赏析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