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添加食品真的安全吗?
在消费市场,“零添加”标签如同金字招牌,吸引众多消费者。从饮料到零食,从调味品到乳制品,商家纷纷以“零添加防腐剂”“零添加色素”等宣传语招揽顾客。但“零添加”就一定安全吗?答案并非如此简单。
“零添加”在我国尚无统一的官方定义。多数商家宣传的“零添加”,是指不额外添加人工合成的防腐剂、色素、香精等食品添加剂。然而,不添加人工合成物质,不代表食品本身安全。比如一些“零添加”的鲜榨果汁,虽然没有添加防腐剂,但因未经过高温杀菌处理,容易滋生细菌、霉菌等微生物。若保存不当,短短几天就会变质,饮用后可能引发腹泻、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。再如“零添加”的面包,没有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,保质期极短,一旦超过最佳食用期限,就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,严重威胁人体健康。
此外,“零添加”也可能存在误导性。部分商家用天然成分替代人工合成添加剂,便宣称“零添加”。像某些果酱产品,用天然果胶替代人工增稠剂,标注“零添加”,但这类果酱为了延长保质期、提升口感,可能添加大量白砂糖。过量摄入糖分,会增加肥胖、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。而且,一些天然成分同样可能引发过敏反应。例如花生、牛奶等天然食材,对特定过敏人群来说,就是潜在的“危险分子”。
食品的安全性受原料品质、生产工艺、储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。即便食品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添加剂,若原料受农药残留、重金属污染,或者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,也会存在安全隐患。相比追求“零添加”标签,消费者更应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储存条件,以及食品的整体营养成分。
“零添加”不等于绝对安全。消费者选购食品时,不能盲目迷信“零添加”宣传,需理性看待,通过综合考量食品的各方面信息,做出更科学、健康的消费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