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立夏早还是晚?“早立夏热死牛,晚立夏凉飕飕”靠谱吗?
“早立夏热死牛,晚立夏凉飕飕”,这句古老农谚在民间流传甚广,反映了古人对立夏时间早晚与后续天气变化关系的经验总结。那么,2025年的立夏究竟算早还是晚呢?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和气候影响?
立夏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,是春季与夏季的转折点,当太阳到达黄经45°时,立夏节气便准时登场。在我国传统认知里,立夏意味着告别春天,迎来夏天,万物开始蓬勃生长。
判断立夏早晚,主要有两种方式。第一种是农历纪日法,在长江流域,人们习惯将立夏在农历四月的分布作为划分标准。当立夏在农历四月上旬(初一到初十)到来,就称“早立夏”;若推迟到下旬(二十之后),则是“晚立夏”。2025年立夏在农历四月初八,按此标准,应属于“早立夏”范畴。而且在长江流域,有“早稻插秧不过立夏”的说法,早立夏与当地农事活动紧密相关,农民们会依据立夏早晚安排农业生产。
第二种是时辰判定说,此说法多流行于黄河流域,以立夏交节时刻与午时(11:00-13:00)的先后关系为标准。若立夏在午时前,视为“早立夏”;过午时则是“晚立夏”。2025年立夏具体时刻为14:09,按照时辰判定,属于“晚立夏”。这种判定方式与古代“立夏祭日”仪式时辰选择有关,古人认为午时阳气最盛,立夏时刻与午时的关系,或许会影响后续气候走向。
从气象学角度综合分析,2025年立夏虽时辰上偏晚,但农历日期显著提前,总体更倾向于“早立夏”。农谚“早立夏热死牛,晚立夏凉飕飕”,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。从太阳辐射动力学来看,早立夏时,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快速移动,北半球接收的短波辐射增多,气温快速上升。比如2024年5月5日早立夏后,我国中东部多地出现“热穹顶”现象,高温不断突破40℃。而晚立夏时,极地涡旋撤退缓慢,西风带槽脊活动异常,冷空气频繁南下,导致气温偏低。像2018年立夏时刻逼近子夜(23:25),华北地区出现“五月寒”,500hPa高度场持续偏低,850hPa温度场较常年偏冷2-3℃。
不过,现代气候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,如全球变暖、大气环流异常、海洋温度变化等,传统农谚只能作为参考,不能完全精准预测气候。尽管2025年立夏在农谚标准下倾向“早立夏”,但后续天气仍需结合现代气象监测和科学分析来判断。例如,受全球变暖影响,即便晚立夏,某些地区也可能出现高温天气。
“早立夏热死牛,晚立夏凉飕飕”这句农谚体现了古人智慧,对我们了解节气与气候关系有一定帮助。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气候,还需依靠科学的气象预测手段,提前做好应对准备。